北京语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962年建校初期的政治教研室。此后历经演变,于2011年独立设置为社会科学学院,并于2014年更名为政治学院,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学校于2016年3月成立直属学校领导的二级机构——马克思主义学院,标志着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作为学校基础性、战略性工程,确立了学院、学科与思政课“三位一体”的重点建设地位,系统推进内涵式发展,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为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语言大学提供坚实学理支撑和育人支持。
学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思政课教学为核心,自觉践行“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校训精神,将“语言报国、文化兴国”的红色基因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形成了具有北语特色的育人文化传统:以“德行”为本,培养政治坚定的时代新人;以“言语”为桥,培养精通中国话语、善讲中国故事的传播者;以“天下”为怀,引导学生做文明互鉴的交流者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
学院坚持引育并举,建设了一支梯队合理、中坚力量雄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现有28名专职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超过60%,拥有博士学位的占比近90%。队伍中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包括荣获文化名家曁“四个一批”人才1名,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1名,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1名,以及在北京高校教学基本功大赛等赛事中表现突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8名。
“十四五”以来,学院步入快速发展新阶段,取得系列进展。一是以学科建设厚植思政课学理基础,以科研反哺思政课教学,推动思政课教学创新提质。2021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逐步形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留学生国情教育”为特色的研究方向;在《人民日报》《新华文摘》等报刊发表大量理论成果,同时承担了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十余项,以科研提升思政课教学成效,形成学科-科研-教学良性互促。二是着力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作为龙头课程,带动其他思政课全面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北京特色和学校实际,高质量建设“一体两翼三类四维五保障”实践教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二)》分别入选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和“优质本科课程”;面向国际学生开设的“中国道路”大讲堂,已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平台。三是积极发挥“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开展理论研讨、共建课程、研发教材等,使思政课程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真正成为深化课程思政改革的源头活水。学校10余门课程获得教育部和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评北京高校课程思政先行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编写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启动的全国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2025年9月27日,思政课改革创新成果被《前线》“北京市‘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专题推介,人民网、新华网转载报道。
面向未来,学院将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扎根中国伟大实践,立足北语深厚的“语言文化”底蕴,高扬“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旗帜,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完善特色育人体系,增强学科融合与科研支撑,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